“春秋书写于餐盘,冷暖潜行于人间。” | 藏在纪录片里的神仙文案!《风味人间》3+4季
大海早就在那里,漫无际涯,神秘莫测。海上风云多变,却源源不断送来至味珍馐、生计和温饱。伴随日升月落与万家灯火,让无畏者以梦为马,四海为家。
(资料图片)
家里最好的食物,总会装点成长的童年。
说到沧桑二字,前者指沧海,后者是家园。人们以风为信,以苦作舟,耕耘着孩子的记忆和未来的风景。对于纷纷过客,海洋以永恒的包容和静默,不咎既往,不问去向。
海洋,狂暴凶险的生命摇篮,动荡不安,又潜藏诱惑。从大海到餐桌,人们把海洋的物产变成这颗星球上最鲜美的味道。这是最后的狩猎之地,吸引勇敢的人立上潮头。
生活向来充满风浪,但人们总愿意把信心交给明天。
盘中餐和头顶月,让远离亲人的时光仿佛不再漫长。
立于潮头,勇气随风浪沉浮;越过山丘,才能看清生活的底色。每一丝云淡风轻的背后,都有人拼尽全力。待光阴化作故事,那些过往的层云似乎都轻飘得不足言说。
浩瀚的海洋深处,隐藏着人类追寻的种种美味。渔民劳力,让深藏的海产浮出水面;厨师劳心,将来自泥土的食材以海味激发并点化,变幻出万千风味。
或许是时间偶然的转化,或许出于贮存的考虑,海鲜的滋味萃取、凝缩,成为生活中风味的使者,使人们通过某种密码紧密相连。
这是古老而鲜活的味道,有穿透时空的力量。它携带个人情感和群体记忆,潜行于每一个平凡的日常。
汪洋大海,滋味无处不在,就连海水本身也是人们最为依赖的风味之本。要把大海的馈赠转化、调配成万千风味,离不开人们的劳作与用心。你问我味道在何方,我指着大海的方向。
从海面到水底,潮汐驱动着大海和每个赶海为生的人。潮起潮落相伴而生,如同白天紧随黑夜。人们行止作息,往来奔走,与潮汐同进退。餐盘里风云开阖,有五味杂陈;海面上汐来潮往,去而复还。
眼前潮水起落,身后浮沉半生。也许,人的无奈和不平凡在于,越是看清真相,越是不惧琐碎和艰辛,坦然面对三餐一宿、岁短日长。
传统中国人喜欢把关切与牵挂放入食物,盛进餐盘和行囊,故乡就这样被带去了远方。
短短几天相聚,所有的欢声笑语,连同食物的味道,融成一种独特感受。它存放在心底,随着一次次别离,不会渐行渐远,反倒愈加清晰。
古人说天地不仁,但海洋总是露出它慷慨的一面。海面上潮起潮落,人们紧随大海的脚步,览尽甘苦与沉浮。回头看,仿佛光阴如水,人生不复少年。只是,大海的节律不改,正如人间的求索依然。
汪洋沧海,亦有寒暑气象;鱼虾蚌蟹,随四季来去隐现。讨海人应时而动,鲜总与季节和时令关联。冬去夏往,春秋书写于餐盘,冷暖潜行于人间。
这些从事远洋捕捞的人们,每年超过三百天在海上度过,带着家人的惦念,迎来海风浩荡,送走暮色四合。
时令鲜物,总是昙花一现即走,却年复一年又来。
半生光阴,倏忽已过。连续十几年的海上劳作,换来如今的两手相助、两心相安。岁月总是让生活一边丢却,一边弥合。
海面上,望尽风云变幻,忘却岁月更迭。大海化育有时,人们朝夕收获。那些形形色色的海错,经年往返,有如春华秋实、夏雨冬雪,仿佛回应着大地的四季、人间的凉热。
海水的味道都是相似的,孕育的风味却各有各的不同。人类更愿意对造物的原创进行再度创造,从不懈地辗转探索,到时间的造化之作。奇思妙想的形变,用心良苦的组合,带来花样餐饭,送别似水流年。
人们难以收藏一丝清风或一片雪花,却愿意付出努力和耐心,把它们的味道留下。
利用丰盛的食材,再加几分用心,化成可口的餐饭。岁末的一顿团年饭,仿佛卸下一年的疲惫,化解胸中的块垒。
中国人对团圆的执念在春节达到顶点。人们不辞辛劳,千里奔赴,又在获取勇气和力量后,再度启程。
我们无力驯服一朵来去的浪花,就像不能左右时间,却以变化对重复做花式反抗,用风味对寡淡做多样消解。几度努力再造,一派烟火人间。虽然留不住似水的光阴,但也莫辜负花样的年华。
自古以来,人类不但要直面大自然,还要学会如何对抗时间。从干燥和腌渍到糟醉与发酵,今人的胃口依然被传统的智慧左右。这是由时光造化的厚味,不争朝夕分秒,却留余韵悠长。
自然造就了食材的鲜活,自然也注定了它们的速朽。以时间对抗时间,用厚积凝固薄发,短暂、脆弱的鲜美得以长久停留。
由时光点化的厚味,又回转头来,装点人们的时光。
大约所有的童年,都离不开某种味道的左右相伴。也许它会贯穿一生,连同记忆里劳作的身影、四周的空气,以及土壤与草木的呼吸,形成一种微妙感受,中国人把它叫做家乡味。
万物生长有时,但人们却把一去不回的时间以某种味道的形式固着,使其穿过无尽纷乱,而不曾散落。它鲜活如昨,就像时光未被惊扰,岁月还能重来。它厚重悠远,仿佛藏着大海的涛浪,故土的风霜。
大自然一无所求,化育世间万物;往来人奔忙不休,不断经营建构。从传统渔猎到海上农作,从物种复苏到技艺的承传,人们从没放弃过变革与重组,为的是长久的赓续,代代的持有。
因为劳作,起伏的海面宛如平整的田野,陆地文明史仿佛在大海重演。
不管通往平淡还是走向非凡,大约所有的路程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。
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,食物的生命力与一方水土之间,向来难分难舍又彼此成全。
不管萍水相逢,还是先天注定,偶然的无心插柳,竟让一种风味出落得亭亭玉盖。
丰收与佳节送来双重喜悦,美好的味道也来得恰逢其时。食物朴素无华,但有夜色凉风和亲人围坐,无端多出几分美味和亲切。
自然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岁月却试图把生活左右。总有人毫不妥协,付出勇气和劳作,一边迎接风浪,一边拥抱凡常。只因为,人与命运唇齿相依,正如海洋之于大地,一再交手,又彼此造就。哪怕惊涛来得不容分说,哪怕沧桑不曾善罢甘休。
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一个谷物的星球。地表植物的籽实被人类挑选、播种,种子便成了谷物。它带来温饱,让人有了稳定的栖居地,开启出多样的烹饪,成为文明的基本粒子。
也许,我们一生接触最频繁的食物就是谷物。它在提供能量的同时,也在那些俯首皆是的平淡日子装点幸福和甜蜜。
谷物不仅是饮食的基础,也以它宽厚的力量凝聚人们,彼此协作,世代相守。
一张面皮,包裹世间万物,将迥异的味道收藏进相似的皮囊,也牵连起遥遥相望的历史。
谷物,塑造人类的肠胃,也影响思想和行为方式。人生海海,麦浪翻滚,麦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。
一颗神奇的种子,萌发于东方,滋养了大半个星球。稻作民族以群体之力耕耘,也获得丰厚回报。它朴素平和,衬托万千滋味;也绚丽百变,塑造多彩的形态。千万年,朝夕相守,让我们重新认识稻和它的亲缘家族。
以米之名,旧识与新友,人们总能在熟悉的谷物里,找到新鲜的味觉。
人们总能在食物中找到认同,而水稻的每一次抽穗开花、灌浆结实,也无一例外映射在我们的三餐中。
宗亲观念浓厚的村庄,仿佛时光不曾经过,人们才愿意在斗转星移中守候最初的味道。
无论是家族手艺的传续,还是谷物和自然的协作,一粒稻米带我们见证时间的更替与味道的轮回。
百样米养百样人,稻米被人类驯化,也塑造了人类。一粒稻谷中,有四季风土、大地轮回,也看得见穹顶星空下的我们。
这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谷物家族,不露锋芒的小小颗粒,蕴藏着随遇而安的品性。有的独领风骚,位居显赫的主粮地位;有的在时间沧海中,音讯渐少。它们相映生辉、此消彼长,共同点燃一缕缕人间烟火,映照着古往今来的多样生活。
不友好的气味是挑衅,有时也是撩拨和诱惑。所谓怪味,其实就是超越了经验和惯性的味道,与美味常常只有一线之隔。隔阂一旦被击破,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。
每一种与我们相处的谷物都值得珍视。竭尽所能挽留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,在岁月中酝酿出无可替代的风味,这是人类与谷物的约定。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千风味。小小的籽粒,果人腹,安人心。无论兴衰沉浮、沧海桑田,谷物在哪里,家就在哪里。
它们是顽皮灵俏的种子,生长遍布地球每个角落。憨态可掬的外表,却有着深藏不露的城府。只有与巧手相逢,豆才会一次次卸下铠甲,释放非凡的能量,拓宽人类食谱边界,绽放风味的万千姿态。
来自田野的收获,混合肉类与香料,包裹进芭蕉叶。白云为盖,天地融于一炉。谷物来自土壤,现在又重新回归大地。
严寒使万物放慢脚步,但生活不会,人们选择在这片土地上扎根,也在时光里学会如何与寒冷共处。
豆,像一个慢热却忠诚的朋友,已经陪伴了我们几千年。它塑造生态,提供蛋白质,也是美味的魔法师。种豆南山下,此物最相思。
并不是所有的“谷物”都能沐浴到阳光,有一些选择在黑暗中生长。它们生命力强大,足迹遍布这个星球。这些坚韧顽强的地下“能量块”,不但能抚慰饥馑,更能变幻出诱人的美味。低调中暗蓄潜力,在尘埃里开出花来。
大地铺展开巨大的桌布,辛劳与奖赏都在这张无边无际的餐桌上。
糕点的香甜承载着侨居的记忆,已伴随他们走过大半个世纪。这些在寻常生活的缝隙中涌动着的滋味,复杂而绵长。
用沉默的辛勤带来可靠的温暖,不断在新天地里安身立命。这是地下的谷物,也是那些生生不息的人们。
谷物庞大的族群里,除禾谷、豆类、薯芋之外,还有许多远亲外戚旁逸斜出。它们以种子或果实的身份,协力维系家族的兴盛,也绘制出人类食谱的多样。让我们捡拾起这些遗落的珠玉,重新探索谷物的星球。
从江南水乡到北国森林,饱含淀粉的神奇籽实总在吸引人们的脚步。
天地不舍万物,谷物和人一起成长,共同繁衍。平常的种子,历经万年岁月,养育了全人类,创造出非凡的奇迹和人世间的万千风味。